截至11月11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2024年1至10月,人民币贷款总额增加了16.52万亿元,截至10月末,人民币贷款总额年增长率达到8%;社会融资总量增加了27.06万亿元,社融总额年增长率为7.8%。
在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年增长率为7.5%,较上个月末上升了0.7个百分点;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年增长率下降了6.1%,但较上个月末上升了1.3个百分点,这是今年内首次出现增速上升。同时,M1与M2之间的增长差距也有所缩小。
一系列增量金融政策的实施已经开始显现成效,这在10月份的金融总量增长和信贷社融数据中得到了体现。权威金融专家分析认为,货币政策预计将维持其支持性立场。2024年的货币政策力度是近年来最为显著的,并且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业内普遍预期,明年的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较大力度,为经济的稳健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的货币金融条件。
增量政策见效
金融总量增速回升
截至今年10月末,金融领域的增长显示出稳步提升的趋势,其中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的增长率相较于上个月分别上升了0.7和1.3个百分点。在过去两个月内,M2的增长率累计上升了1.2个百分点。市场分析人士指出,M2增长率的上升主要归因于债券市场和理财产品的资金回流。近期,央行实施了一系列增量金融政策,这些政策有效提升了经济预期,增强了市场信心,并且促使投资者从避险情绪转向更积极的资产配置。
此外,随着两项旨在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工具的正式推出,商业银行对证券、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有所增加。这不仅促进了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流动,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而且直接推动了M2的增长。
在10月份,随着财政支出的加快,经济增长措施逐步加强,实体经济部门的存款同比增加,财政存款更多地转化为企业存款。
10月末,M1的增长率实现了今年的首次上升,这表明在增量政策的快速推进下,经济活动显示出稳定向好的趋势。市场分析师预计,随着近期一系列增量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效果显现,M1的增长率有望保持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央行正在深入研究货币供应量统计的修订方案,并计划在未来选择合适的时机发布并回溯调整历史数据。市场预期,M1的统计方法将变得更加全面和科学,以更好地适应金融市场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信贷投放平稳结构优化
从月度数据变化来看,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受到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影响而有所减缓,但信贷投放保持总体稳定,且信贷结构持续得到改善。
在2023年10月,政府债券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增加额达到1.56万亿元,这一数字显著超过了常规的季节性水平。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去年同一时期,各地为了清偿企业欠款等历史债务,开始加速发行地方政府的“特殊再融资债券”,当月发行量超过1万亿元,从而提高了社会融资规模的基数,对今年10月的同比增长速度产生了抑制作用。
在10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持续增长。据市场机构预测,今年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量超过了110万亿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8万亿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20万亿元。权威金融专家分析认为,信贷回收和新发放的同步快速增长,显示了存量信贷资产的有效盘活,以及贷款投放效率的提高。
在融资成本方面,10月份新发放的企业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大约为3.5%,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15%,这两个利率均维持在历史较低水平。
从信贷结构的角度来看,截至10月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的年增长率约为15%,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年增长率约为21%,这两个增长率都明显超过了全部贷款的增长速度,显示出信贷结构的持续优化,以及金融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效果的持续显现。此外,10月份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长也有所改善,当月的个人住房贷款规模保持稳定,明显优于前9个月平均每月减少690亿元的情况,同时也好于过去两年同期的水平。
宏观调控思路逐步转变
总体而言,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一系列旨在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金融政策已经实施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市场对此反应良好,社会预期也有所改善。
早前,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上强调,为了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增长速度与质量、国内与国际、投资与消费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业界观察到,宏观调控的策略正在逐步转型。这一系列增量政策不仅仅是为了短期刺激经济,而是标志着政策逻辑的重大转变,其中既包括了扩大短期需求的措施,也涵盖了大量的改革和结构调整方案。
业界专家进一步指出,目前,对需求侧管理的重视已成为共识,宏观经济政策的焦点将从以往的偏重投资转向平衡投资与消费。未来,在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同时,也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实质性地扩大国内需求。
权威金融专家也指出,本年度以来,央行已多次公开强调其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尽管货币政策表面上保持稳健,实际上却呈现出适度宽松的态势。今年的货币政策力度是近年来最为显著的,并且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学习使用,不作为买卖依据,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章、音视频等)及操作仅供参考,我司为正规投资咨询经营机构,不指导买卖,不保证收益,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担风险。
上一篇:11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如期降息